崇明县,隶属上海市,位于长江入海口,全县地势平坦,由崇明、长兴、横沙三岛组成,总面积1411平方公里,其中崇明岛是世界上最大的河口冲积岛,也是中国第三大岛。崇明岛素有“长江门户”、“东海瀛洲”之美誉,是仅次于台湾岛、海南岛的中国第三大岛,陆域总面积1267平方公里。长兴岛位于吴淞口外长江南支水道,陆域总面积88平方公里。横沙岛是长江入海口最东端的一个岛,陆域总面积56平方公里。崇明、长兴、横沙三岛互成犄角之势,组成崇明县,下辖16个镇和2个乡,县政府所在地城桥镇是全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三岛户籍人口总量为68.8万人。崇明县内除汉族外,还有蒙古族、回族等多少数民族居住。崇明有1300多年的历史,历经五代,文化、历史底蕴深厚。崇明县也是中国上海市所辖唯一的一个县。“崇”取高义,“明”取清明义,“崇明”意为高出水面而又平坦宽阔的明净平地。
崇明历史
距今1300多年的唐代武德年间,崇明岛露出江面,时称东沙和西沙。
公元696年(唐万岁通天元年),始有人上岛垦殖居住。
公元705年(唐朝神龙元年),在西沙设镇,取名为崇明(“崇”为高,“明”为海阔天空,“崇明”意为高出水面而又平坦宽阔的明净平地)。
公元1277年(元朝至元十四年),崇明正式建州。
1396年(明朝洪武二十九年),改州为县。1554年(明嘉靖三十三年)倭寇犯崇,西沙秀才顾国等率领沙兵和倭寇作战,经过沙兵和战士们英勇的战斗,200多个倭寇被消灭。崇明人民取得了胜利。
清朝隶属于沪海道。
1921年秋,崇明西沙农民暴动,毛泽东在当时的中共中央机关报《向导》周报上著文介绍这一壮举。1926年9月,中共江浙省委特派员陆铁强、俞甫才回崇,建立了全国较早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在长期革命斗争岁月中,许多崇明儿女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1958年12月1日起改隶上海市。长兴、横沙原属上海市宝山区。
2005年5月,经国务院正式批复划归崇明县管辖。
地势
崇明岛岛上地势平坦,无山岗丘陵,西北部和中部稍高,西南部和东部略低。90%以上的土地标高(以吴淞标高0米为参照)在3.21米至4.20米之间。
长兴岛位于吴淞口外长江南水道,岛呈带状,东西长26.8公里,南北宽2 ~ 4公里。面积88平方公里,其中滩涂面积8.5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积26.2平方公里(不包括前卫农场)。南沿有深水岸线近20公里,一般水深-12米至-16米,最深处-22米,可停靠30万吨级轮船。
横沙岛是长江入海口最东端的一个岛屿,三面临江,一面临海。岛呈海螺形,南北长12公里左右,东西宽8公里左右。平均海拔2.8米。周边岸线30余公里,其中南端约有2公里深水岸线,水深-12米左右。
气候
崇明地处北半球亚热带,典型海洋性气候,温和湿润,全年的日照数2094.2小时,年平均气温15.2℃,无霜期229天。崇明环江靠海,雨水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025毫升,空气相对湿度常年保持在80%,空气中的负氧离子含量为每立方厘米1000-2000个,堪称天然的大氧吧。崇明县林地总面积40多万亩,三岛森林覆盖率达20.5%。全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8%以上,相继建成5大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率达80%以上。
崇明特产
崇明特产主要有河蟹、优质大米、特色蔬菜、白山羊、 林果花、崇明老毛蟹、崇明老白酒、崇明白山羊、崇明金瓜、崇明香酥芋、崇明水仙等系列崇明特色优质农产品品牌。
崇明县是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中国长寿之乡、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科普示范县、上海低碳经济示范区。
2010年崇明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创建是由国家科技部和地方政府共同推动的一项地方性可持续发展综合示范试点工作,旨在依靠科技进步、机制创新和制度建设,全面提高实验区可持续发展能力,探索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机制和模式,为不同地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示范。
2010年,崇明成为全国第十五个“中国长寿之乡”,第一个“长寿之岛”。崇明周百岁老人有118位,百岁及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十万分之十七。全县人口平均寿命达到了80.26岁,高出全国平均水平8.26岁。
设计师梦想的崇明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