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腊八节记载:“冬至后三戍日腊祭百神。”可见,冬至后第三个戍日曾是腊日。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腊八节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逐疫。这项活动来源于古代的傩(古代驱鬼避疫的仪式)。史前时代的医疗方法之一即驱鬼治疾。作为巫术活动的腊月击鼓驱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区仍有留存。
《风俗通》记载:“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腊,汉改曰腊。腊者,猎也,田猎取兽祭先祖也。”各种禽兽经过一年的生长,膘肥毛美,歇冬的农人猎之用于祭祀,用之当时。但当时腊祭的日期并不固定,规定在每年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举行,并将这个日子称为“腊日”。将“腊日”定为每年的“腊月初八”始于南北朝时代。南朝梁代的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明确记载说:“十二月八日为腊日。”于是,腊八这天便成为腊月里重要的一个节日了。 后由于佛教介入,腊日改在十二月初八,自此相沿成俗。
腊八节又谓之“佛成道节”,亦名“成道会”,据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修行深山,静坐六年,饿得骨瘦如柴,曾欲弃此苦,恰遇一牧羊女,送他乳糜,他食罢盘腿坐于菩提树下,于十二月初八之日悟道成佛。公元1世纪佛教传入中国后,为祭祀释迦牟尼成道之日,各寺院在这一天都要念经,煮粥敬佛,即腊八粥。后演化成纪念佛祖释伽牟尼成道的宗教节日。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
清代,雍和宫的腊八盛典极为隆重。雍和宫内有一口直径为2米,深1.5米的古铜大锅,重约4吨,专用熬腊八粥。腊月初一起,皇宫总管内务府派司员把粥料和干柴运到雍和宫。粥料品种繁多,有上等奶油、羊肉丁和五谷杂粮以及各种干果等,到初五晚准备就绪,初六皇帝派大臣会同内务府总管大臣,率领三品以上官员及民夫到庙里监督称粮、运柴。初七清晨,皇帝派来的监粥大臣下令生火,并一直监视到初八凌晨,粥全部熬好为止。这时皇帝派来的供粥大臣率领官员开始在佛前供粥,宫灯照耀、香烟袅袅、古乐齐鸣、众喇嘛进殿念经,随后把粥献给宫廷,同时装罐密封,用快马送往承德行宫和全国各地。直到天亮以后舍粥完毕,盛典才告结束。据史料记载,每一锅粥用小米12石,杂粮、干果各50公斤,干柴5000公斤,共熬6锅。第一锅供佛,第二锅献给皇帝及宫内,第三锅给王公大臣和大喇嘛,第四锅给文武官员和封在各省的大官吏,第五锅分给雍和宫的众喇嘛,第六锅作为施舍。
腊八这一天有喝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又称"七宝五味粥"。我国喝腊八粥的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
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腊八粥,保存着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却是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意义。如果把粥送给穷苦的人吃,那更是为自己积德。
腊八粥在民间还有巫术的作用。假如院子里种着花卉和果树,也要在枝干上涂抹一些腊八粥,相信来年多结果实。
从前人们家里穷,每到年终岁末,大人们便把一些红枣、核桃、红豆、小米等在腊月初八这天熬成粥,谓之为腊八粥。那么,为什么腊八粥会和佛教徒联系起来了呢,中国人过腊八是怎么回事呢?
传说,腊月初八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得道成佛的日子。在他得道成佛之前,为了苦求人生真谛他曾走遍名川大山。有一天,他走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因长途跋涉,饥饿难忍的他昏倒在地。这时,一位牧羊女赶来,把自己带的杂粮干果剩饭用泉水煮成粥,一口一口的喂他,最后把他救活了。后来,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静坐沉思,于腊月初八得道成佛。
为了纪念这个特殊的日子,佛门弟子每逢这天按照牧羊女熬粥投料的比例,程序如法炮制,熬成粥施舍给人们,最后由佛门善事扩展为民家习俗。
华北大部分地区在腊月初八这天有用醋泡蒜的习俗,叫“腊八蒜”。泡腊八蒜是华北地区的一个习俗。腊八十几天后,正值春节,由于醋的浸泡,蒜整体呈碧绿,非常好看,而醋也具有了蒜的辣味。大年三十,春节前后,就着腊八蒜和醋吃饺子、拌凉菜,味道很好。
腊八蒜的蒜字,和“算”字同音,这是各家商号要在这天算账,把这一年的收支算出来,可以看出盈亏,其中包括外欠和外债,都要在这天算清楚,“腊八算”就是这么回事。腊八这天要债的债主子,要到欠他钱的人家送信儿,该准备还钱。北京城有句民谚:“腊八粥、腊八蒜,放账的送信儿;欠债的还钱。”后来有欠人家钱的,用蒜代替“算”字,以示忌讳,回避这个算账的“算”字,其实欠人家的,终究是要还的。
泡腊八蒜用紫皮蒜和米醋,将蒜瓣去老皮,浸入米醋中,装入小坛封严,至除夕启封,蒜瓣湛青翠绿,蒜辣醋酸香溶在一起,扑鼻而来,是吃饺子的最佳佐料,拌凉菜也可以用,味道独特。
腊八前一天,人们一般用钢盆舀水结冰,等到了腊八节就脱盆冰并把冰敲成碎块。传说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在以后一年不会肚子疼。
应劭《腊八节祭祀风俗风俗通》云:“《礼传》: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祖也。或曰: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其起源甚早,《礼记·郊特牲》记载:“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史记·补三皇本纪》也说:“炎帝神农氏以其初为田事,故为蜡祭,以报天地”。夏代称腊日祭为“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汉代改为“腊”。
祭祀的对象凡八:先啬神(神农);司啬神(后稷);农神(田官之神);邮表畦神(始创田间庐舍、开路、划疆界之人);猫虎神;坊神(堤防)、水庸神(水沟)、昆虫神。
先秦的腊祭日在冬至后第三个戌日,南北朝以后逐渐固定在腊月初八。到了唐宋,此节又被蒙上神佛色彩。诵经纪念,相沿成节。到了明清,敬神供佛取代祭祀祖灵、欢庆丰收和驱疫禳灾,而成为腊八节的主要活动,祭祀的神主要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等。
|餐馆设计|餐厅|中餐馆|西餐馆|韩国餐馆|日本餐馆|东南亚餐馆|酒店|饭店|酒楼|餐馆|会所|茶馆|茶餐厅|快餐厅|火锅店|酒吧|自助餐馆|概念餐馆|时尚餐馆|特色餐馆|主题餐馆
统一预约热线:180-1793-4777
业务咨询:17717607402
上海总部:杨浦区四平路1179号复旦科技园100创客国际设计中心
知名餐馆设计师/餐馆空间设计/餐饮CI设计/餐馆品牌策划/餐饮美食设计/餐馆设计公司/餐馆设计机构/餐馆设计中国